画画的玉玉卿

喜欢画画,也喜欢喜欢我的画的你们(*˘︶˘*).。.:*♡

国宝拟人|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瓷母

老是听说乾隆爷的审美“农家乐”,那看看化成人的瓷母姐姐有多美吧。
原型介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烧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反映了乾隆时期瓷器制作技术的高度水平,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

  她也许是古蜀国与宇宙沟通的回响。

  青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

因为大型青铜纵目面具最为夸张的是凸出的双眼和舒展的大耳,因此有人称之为“千里眼”“顺风耳”,夸张的造型表明它具有超人的神通。结合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推断,此像可能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像。又据其两颊上下各有一长方形穿孔推测,此像可能是蜀民嵌于宗庙内木柱之上作供奉用的。在当年三星堆王国的祭祀或信仰活动现场,这件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极有可能被放置在重要的中心位置,当为王国重器。

        跟着珍珠崽去遨游星空吧!

  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做成的模型,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她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组成。天球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围绕球体装有赤道环和地平环,北极还有时辰盘。九龙环绕的四足金支架支撑着球体。下置四兽足环座,座上有东、南、西、北四象字,座心为罗盘(指南针) 。

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流传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弥足珍贵   。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因卷尾有王方庆小楷署“万岁通天”年款,故称《万岁通天帖》。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精通文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在武帝得到王氏一门书帖后,虽然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是在万岁通天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上等的黄蜡纸双钩填墨,复制了摹本。

后来,王氏后人没能守住先祖的真品遗迹,反倒是武则天命人临摹的版本成为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

  

第16集|国家宝藏·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图》拟人

救赎,背叛,重生。

《鹿王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前生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鹿王本生”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这次是悲悯人间的鹿鹿~

大家是更喜欢视频还是图片呢?

第16集|国家宝藏·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图》拟人

救赎,背叛,重生。

《鹿王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前生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鹿王本生”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第15集|国家宝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拟人

是粉粉香香的少女心小萝莉呢!

【原型介绍】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是清朝时期的一件文物,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此盖炉为香炉,粉红色,通体布满长短不一、大小相同的天然纹理,造型古拙敦厚,雕琢精细。腹部雕饰对称两组蟠螭和铺首衔环耳,盖顶也雕饰四条小蟠螭。

【设计灵感】实在是件让老阿姨少女心爆棚的文物,所以画成了粉粉嫩嫩的少女,周身芙蓉环绕,袖裙也是芙蓉花瓣的形状。袖间有白色蟠螭点缀。因原型为香炉,设计了蝴蝶环绕飞舞,有红袖添香之意。

粉粉香香的炉妹谁不爱呢?

第14集|国家宝藏·后母戊大方鼎拟人

这次是一个温柔的妈妈呢。

【原型介绍】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铸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创作灵感】看到这件大型的青铜器,给我的感觉就是庄严而温柔的,因为她也蕴含了对亡母的思念。因此,拟人我也把她画成了一个怀孕的母亲形象,这一点也是一个突破了,貌似绘圈画孕妇的还是很少。身材两个古代的小天使是她的儿子们。因为她周身是饕餮纹因此坐骑画成了饕餮,也象征着威严和丰收。

希望大家喜欢温柔大气的鼎妈(・ω< )★

第11集|国家宝藏·《洛神赋图》拟人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原型介绍】《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传。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创作灵感】最主要的参考当然是洛神啦,但对比画中的洛神形象,我觉得飞天的服制更能表现她翩若惊鸿的感觉,服饰的颜色还是参考了原画。因为洛神是水神,因此加了贝壳,鳞片等装饰,也加入了图中的神兽要素。然后结合这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因此人物设计成离别前的最后回眸。正如洛神一样,拟人也终究要回归画中,天人殊途。

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小洛洛(。・ω・。)ノ♡



第10集|国家宝藏•贾湖骨笛拟人

穿行在骨笛孔洞间的,是9000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原型介绍】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 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该笛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经过探索,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已经从贾湖骨笛“散入”现代人的耳鼓。

【创作灵感】这是我最喜欢的文物了。没有华丽繁杂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扑面而来的古朴和优雅,第一眼就想到了白鹤少年。

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小骨(・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