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艺陶瓷】珐琅彩拟人。
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
大家喜欢这个清宫美人吗?
应粉丝的要求放上原型,珐琅彩瓷是一种工艺,这里篇幅有限只放一张图,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深入了解哈。
她也许是古蜀国与宇宙沟通的回响。
青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
因为大型青铜纵目面具最为夸张的是凸出的双眼和舒展的大耳,因此有人称之为“千里眼”“顺风耳”,夸张的造型表明它具有超人的神通。结合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推断,此像可能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像。又据其两颊上下各有一长方形穿孔推测,此像可能是蜀民嵌于宗庙内木柱之上作供奉用的。在当年三星堆王国的祭祀或信仰活动现场,这件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极有可能被放置在重要的中心位置,当为王国重器。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因卷尾有王方庆小楷署“万岁通天”年款,故称《万岁通天帖》。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精通文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在武帝得到王氏一门书帖后,虽然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是在万岁通天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上等的黄蜡纸双钩填墨,复制了摹本。
后来,王氏后人没能守住先祖的真品遗迹,反倒是武则天命人临摹的版本成为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